明德礪行,材聚有成
學院網址:(點擊跳轉)
報考咨詢電話:020-39322577,020-39322578
專業設置
材料類(含新能源材料與器件、高分子材料與工程、金屬材料工程專業)
金屬材料工程:廣東省一流專業建設點,開設人工智能方向
第三學期專業分流;材料類(創新班)在專業分流后選拔;不招色盲色弱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省名牌專業,開設卓越工程師特色班級。
含卓越工程師班,第六學期選拔;不招色盲
能源動力類(含能源與動力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
第三學期專業分流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
不招單色識別不全者
學院介紹
材料與能源學院坐落于美麗的廣州大學城校區,是廣東省“211工程”三期重點建設學科的學院,已有40多年的辦學歷史,涵蓋材料科學與工程和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兩個學科,擁有 “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形成本科、碩士、博士和博士后的人才培養體系,。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是廣東省高水平大學“沖、補、強”重點提升學科,在中國最好大學學科排名前25%,是廣東省“211工程”三期重點建設學科,是廣東省攀峰重點建設學科,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為B-。2017年7月材料學科進入ESI排名前1%,各項指標穩步前進?!皠恿肮こ虩嵛锢怼睂W科是廣東省特色重點建設學科,在中國最好大學學科排名前25%。建有材料學、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與化學、能源材料與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土木材料與工程六個二級學科博士點。目前在校博士研究生40多人,碩士研究生400多人,本科生3200多人,近三年本科就業率為97%,2019年升學率為17.13%。
學院現有教職工167人,其中專任教師138人,教授36人,副教授50人;有博士生導師20人,碩士生導師85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120人,占94.5%。有共享院士2人、國家“杰青”2人 、國家“百千萬”人才1人,國家高層次人才4人 、“珠江學者”講座教授2人、“省“杰青”5人、青年珠江學者2人、省級“千百十工程”教師6人、南粵優秀教師1人 、省級創新團隊1個、ESI高被引學者1人、廣東省特支計劃領軍人才1人、省級材料制備與加工系列課程教學團隊1個。2015年以來,引進校級青年百人65名。學院45歲以下的年輕教師占比為70%,其中65%的年輕教師具有海外學習經歷。
學院建有廣東省功能軟凝聚態物質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發改委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工程實驗室、廣東省面向大灣區微控技術及應用國際合作基地、廣州市低維材料與儲能器件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動力電池及太陽能轉換與儲存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10個省工程技術中心以及15個專業實驗室。擁有國家級材料加工與能源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材料科學與工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材料成形制造與先進模具技術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面向智能制造的材料制備與加工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實驗室面積約13515m2,總資產約1.5億元。
2015年以來,主持縱向項目301項,其中國家基金106項;主持橫向項目173項;總到校經費16914萬元。發表SCIⅡ區以上論文484篇;首次以第一單位在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高端期刊發表論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24篇。申請發明專利614件,授權發明專利238件,PCT專利11件。獲國家專利優秀獎1項、廣東省科技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
學院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積極鼓勵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近五年,本科生創新創業競賽獲獎成果斐然,獲國家級獎項119項,省級項目106項,16項行業競賽獎項。2019年獲第五屆“互聯網+”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國賽銅獎;2018年獲“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賽銅獎;2015年獲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業大賽國賽銀獎;第十四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第十四屆“挑戰杯”廣東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
學院先后與美國、加拿大、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韓國、泰國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交流關系。承擔國際合作項目13項,其中孟加拉籍Monarul博士獲得科技部“亞非科學家來華工作計劃”項目支持,于2018年10月進入我院開展科研工作。協助團隊成功獲得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合作申請廣東省國際合作項目。在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David A Weitz教授等的協助下,創辦了“中國軟物質學術年會”,已連續在國內高校輪流召開4屆。獲批廣東省科技計劃重點國別及“一帶一路”科技合作項目—“廣東省面向大灣區微流控技術及其應用國際合作基地”。